欢迎您访问高血压的治疗与饮食 6款饮食有效降低高血压 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生活常识类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健康常识 > 饮食健康

高血压的治疗与饮食 6款饮食有效降低高血压

饮食健康2021-07-03

高血压的治疗方法

一、一般治疗

注意劳逸结合,保持足够的睡眠,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、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。注意饮食调节,以低盐、低动物脂肪饮食为宜,并避免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。肥胖者适当控制食量和总热量,适当减轻体重,不吸烟。

服用少量镇静剂可减轻精神紧张和部分症状,可选用:安定、溴化钾、苯巴比妥、利眠宁等。

二、迅速降压措施

治疗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脑病时需迅速降压,可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措施。

三、降压药物治疗

根据病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,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,对减轻症状,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防止脑血管意外、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都有作用。

降压药物种类很多,各有其特点,目前趋向于作用持久,服用次数减少的长效制剂或剂型,以方便病人服用。

常用的降压药物有:

1.利尿降压剂:氢氯噻嗪、环戊甲噻嗪、氯噻酮、速尿等。

2.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抑制剂:利血平、降压灵、盐酸可乐定。

3.肾上腺素能受体组滞剂:β阻滞剂如心得安、氨酰心安、和美多心安等;α阻滞剂如苯苄胺、α+β阻滞剂如柳氨苄心安。

4.酶抑制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、依那普利等。

5.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、氨氯地平等。

6.血管扩张剂如肼苯哒嗪、长压定、哌唑嗪、呱氰啶等。

7.神经节和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如呱乙啶、酒石酸五甲呱啶等。

8.5-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酮色林等。

9.复方制剂如复方降压片、复方罗布麻片、安达血平片等。

四、康复治疗

临床治疗和康复医疗相结合,可更好地降低血压,减轻症状,稳定疗效,同时可减少药物用量。康复医疗还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及血脂代谢,防治血管硬化,减少脑、心、肾并发症。康复医疗的作用途径有功能调整与锻炼两个方面。

具体方法有:

1.气功疗法:以松静功为主,其要领是“体松、心静、气沉”。体质较佳者可练站桩功,较差者以坐位练功。

2.太极拳:为低强度持续性运动,可扩张周围血管,给心脏以温和的锻炼。太极拳动中取静,要求肌肉放松,“气沉丹田”,有类似气功的作用。

3.步行:在良好环境下散步或以常速步行15-30分钟,有助于降压及改善心血管和代谢功能。

4.医疗体操:练习太极拳有困难者可教以舒展放松,配合呼吸的体操,可采用太极拳的模拟动作,分节进行。

5.按摩或自我按摩:按揉风池、太阳及耳穴,抹额及掐内关、神门、合谷、足三里,可助降压和消除症状。

6.理疗:某些药物的离子导入、脉冲超短波或短波治疗及磁疗都可用来作为镇静及降压的辅助治疗。

高血压饮食疗法

藕藏花生

原料:大藕1公斤,花生米200至300克,白糖若干。

制作:在藕节的一端切开灌入花生米,灌满后将切下的藕接在切口处用竹签固定,放入锅内用冷水浸没,中火煮2小时至藕酥熟,然后挤汁水2碗,食用时用刀切成厚片,每日2次为宜,以白糖佐食。

功能:补脾润肺、止血化痰、高血压、心血管病宜食。

玉米糕

原料:新玉米面450克,红糖200克,食用碱4克,熟猪油15克,发酵面50克。

制作:把发酵粉和玉米面掺适量清水合成团后发酵,发酵好之后加上述其他原料揉均匀,然后用湿布盖好,饧一小时。再反复揉已饧好的面团,整块投入蒸锅铺平,用旺火蒸25分钟左右。出笼略凉后刀切为块或菱状即可随意食用。

功能:调中开胃,适用于高血压,咯血等症。

西米(猕猴桃)粥

原料:西米100克,猕猴桃200克,白糖100克。

制作:洗净西米浸泡30分钟沥干,猕猴桃去皮用刀切成豆粒大小的丁块;大火烧开倒入西米,开水后改成中火将其他原料放入锅中,稍煮即成。

功能:滋补强身,解热止渴,宜于高血压、肝炎等病的中老年人。

桃仁粥

原料:桃仁10~15克粳米50~100克。

制作:先将桃仁捣烂如泥,加水研汁去渣,同粳米煮为稀粥。

用法:每日1次,5~7天为一疗程。

功效:活血通经,祛痰止痛。适用于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心绞痛等。

宜忌:用量不宜过大。怀孕妇女及平素大便稀薄者不宜服用。

山楂粥

原料:山楂30~40克粳米100克砂糖10克。

制作:先将山楂入砂锅煎取浓汁,去渣,然后加入粳米、砂糖煮粥。

用法:可在两餐之间当点心服食,不宜空腹食,以7~10天为一疗程。

功效:健脾胃,消食积,散淤血。适用于高血压、冠心病、心绞痛、高脂血症以及食积停滞、腹痛、腹泻、小儿乳食不消等。

胡萝卜粥

原料:新鲜胡萝卜粳米各适量。

制作:将胡萝卜洗净切碎,与粳米同入锅内,加清水适量,煮至米开粥稠即可。

用法:早晚餐温热食。本粥味甜易变质,需现煮现吃,不宜多煮久放。

功效:健脾和胃,下气化滞,明目,降压利尿。适用于高血压以及消化不良、久痢、夜盲症、小儿软骨病、营养不良等。